我们的兄弟:张春雷---一份优异的成绩单
一份优异的成绩单
从部队到地方,从平原到高山,他走到哪里就把技术奉献到哪里。他叫张春雷,曾经是一名老兵……
“当兵时,我是武警交通部队作训计划处处长,西藏有我们下属两个支队,他们常年担负川藏线、新藏线的养护任务,哪里路断了,我就在北京指挥中心指挥现场抢通工作,这两条线是我每年必走之路……”张春雷说,自己对涉藏州县有着一份特殊的高原情结。
2015年4月,张春雷转业分配到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空间信息事业部,同年8月,赴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通信信息中心任职。
上项目从零基础
“援藏那年,我带领着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通信信息中心通过技术监控,把西藏的地形、地貌建起了一个全面的数据库,这个工作量非常大。”
谈起在西藏的工作,张春雷说:“西藏的信息化项目比较多,头绪比较多,主要是缺乏一个系统的管理规程。”
要人才?没有!要数据?没有!张春雷经常带着年轻的技术人员下去采集数据,几乎把西藏的每一条路跑了个遍,圆满地完成了西藏交通运输应急三期工程、公路交通领域军民融合示范项目、12328及TOCC有关建设任务,并参与策化编写了《西藏交通运输信息化“十三五”规划方案》,推动了西藏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进程。
除了做好常规信息化工作,张春雷还将最新的卫星遥感遥测技术带到西藏。在建设西藏三维电子沙盘项目过程中,需要通过技术监控收集大量的数据,张春雷派出五六个年轻人到川藏线、青藏线、新藏线现场采集基础数据。
氧气不足,空气干燥,冬长夏短,气候多变,紫外线强烈,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反应让技术人员吃足了苦头,失眠、头疼、恶心等反复发作,他们克服了身体的不适,经常自备干粮,有时就睡在车上对付一宿,在这种极其艰苦和简陋的环境下,圆满地完成了任务。
张春雷由衷的感到欣慰:小伙子们是好样的!
一起事故引发的思考
在张春雷的心中,西藏有他的梦想,有他割舍不掉的情怀。
“援藏前,我经常去西藏。从拉萨到阿里到叶城,再到那曲,到林芝……西藏一多半的地方,我基本都跑遍了。当时,有一件事令我印象特别深刻,也促使我一定要把西藏的信息化建设做得更扎实。”
一次现场踏勘,张春雷沿新藏线从阿里往叶城方向行进。因为山体常年受流水冲刷,那一段盘山公路有很多落石。突然,一块巨大的石头滚落下来,砸在了两车之间……
“那一刻真是惊心动魄!”张春雷说,一个小时后,道班赶来救援,挪开大石头继续前行,翻越新藏线黑山达坂的时候,前面两辆车开出大约十几分钟,发现第三辆车并没有跟上……
“我们当时尝试了各种通讯方式联系,均无信号。”焦急的张春雷想起了海事卫星,通过车载海事卫星迅速联系到当地的公安急救中心和值班室。最后,在一处几十米的悬崖下把车找到了,车上5人幸存4人,一人到医院抢救无效。
张春雷说,在西藏,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,因为信息闭塞,车毁人亡的事情时有发生,只有把西藏的公路信息化建设好,才能减少这类事故的一再发生。
一份牵挂一份责任
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,张春雷却经常在办公室值班度过。有一次,他大年初一才回家,初二准备带妻儿去看电影,结果刚走到电影院门口就接到了紧急通知,来不及回家拿行李就直奔机场……
“我的父母在山西,儿子跟着妻子在江苏,自己在北京,一家分居三地。”寥寥几句话,倒出了他的无奈和心酸。
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了经常要出差。在张春雷的日程表里,大部分时间都是工作、或在工作出差的路上,与家人聚少离多。
这么多年过去了,张春雷感慨,最亏欠的就是家人。“我是个把工作看得很重的人,要求自己负责的事必须自己在场,但作为丈夫和父亲远远不合格。妻子从怀孕到生子,我们都没见过一面。”
对于张春雷,最幸福的莫过于陪妻儿过寒暑假,一般寒假在北京过,暑假是他在哪里工作,妻儿就跟着到哪里。
“我要给儿子做榜样,让他从小看到父亲对工作的态度、责任感和承受力。”张春雷说,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学以致用,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。
一分耕耘一分收获。一年过去了,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通信信息中心传来捷报:援藏干部成绩单全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