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的兄弟:薛金辉---生死考验
他是第一批到达汶川救灾现场的人,也是最后一批撤出灾区的人。大量的塌方和泥石流时刻吞噬着生灵……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向前冲锋的脚步,他,就是薛金辉。
生死考验
时隔九年,薛金辉回忆汶川大地震现场救援的场景,只能用四个字形容——生死时刻。
汶川地震发生3个小时后,25岁的薛金辉临危受命,第一批赶赴受灾一线,负责现场的应急通信保障,部署海事卫星通信设备,确保现场指挥机关的通信畅通。
一个多月徘徊在生死边缘,薛金辉跑遍了都江堰、北川、绵阳、德阳等重灾区域的抢险前线指挥部,确保了现场指挥的通信畅通,将第一手的情况及时传向救灾前线指挥部,传向北京后方指挥机关,确保了救援工作得以高效有序开展。
每一天,薛金辉和同伴们都经受着生死考验,那份战友般的生死情谊更令他终生难忘。
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天,进入汶川的道路损毁严重,薛金辉只能跟着交通救援部队一路挖掘,一路向前。从成都进入汶川县城的道路两边是一座座大山,由于余震不断,山体大面积坍塌,隧道被完全堵死。怎么办?救援队改从西线迂回行进,平日100多公里的距离,要多走近800多公里,其间需要翻越林区深谷,越过夹金山,也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,路过的震区损毁很严重,路已经没了,只有山道和野路,薛金辉和部队一边挖掘一边往前走。余震不断,大量的塌方和泥石流随时准备吞噬生灵,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了大家冲过险阻的脚步。
跨越了水流湍急的小金峡谷,翻过了冰雪覆盖的夹金山口,他们再次被塌方拦住,前方山上飞石不断滚落……那是最大的一次余震,薛金辉的眼睛都吓红了,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,他都有一种等待死亡的感觉,命运似乎完全不掌握在自己手中,谁都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。
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,这一群铁血男儿没有退缩,连续跋涉三天两夜,行程850多公里,打通了通往汶川的生命线,保证了后方救援物资和人员得以顺利进入震中灾区进行救援。
薛金辉说:“这一路上最感动的就是交通人的担当精神。”队里有一个负责指挥的领导,女儿马上就要参加高考,他说:“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去……”一天晚上,薛金辉架起天线,让他和女儿通话……
“当时,我和同事、家人什么都不说,说了只会让他们担心。”在汶川的每一天,薛金辉都与死神擦肩而过,车辆行驶的过程中,一波余震来临,看到前面山顶上一团尘烟,山尖几秒钟不到的时间就倾泻下来,山下的车一瞬间全消失了……前一秒还在交谈的人,下一秒就被压在巨石下,每天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,薛金辉始终坚守一线,大部分时间睡在吉普车上,有时就找个墙根靠一靠。
参加工作不久,收入也不多,一个多月的时间,薛金辉到处奔波,他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用在抗震救灾的路上,“我们回来时什么都没有,只背了一个电脑回来。”
薛金辉说,自己后来也经历过很多、很差的工作环境,很高强度的工作压力,但都不如经历汶川大地震这般刻骨铭心。
又一年回首
2009年的5月12日,薛金辉再一次重返汶川,这里的一景一物让他有太多的触动。
地震重灾区损毁的映秀小学,已经建成了汶川大地震纪念馆。放置在校园中间的石晷,上面的时间定格在下午2时48分,让人们永远铭记这个时刻。当天,举行了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。
一年过去,相比灾难,更让薛金辉铭记的是灾难面前中国交通人的坚强、勇气和爱,它传递着“万众一心、众志成城,不畏艰险、百折不挠”的精神。正如苦难是人生的老师,虽然这里留下过悲痛,但只要双手还在,就可以建设美好的新家园。
薛金辉所说:“那时候自己感觉不到,青春年华有多么宝贵,现在回头想一想,年轻人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成长,经历过精神洗礼的人比按部就班会成长得更快,一切付出都很值得!”